在仓储物流界,有关前置仓这个词的讨论度貌似还挺高的。许多小伙伴们都表示非常好奇,到底什么是前置仓,它有哪些优缺点呢?实际上前置仓是一种仓配模式,它的每一个店铺都是一个中小型的物流仓储配送管理中心,这就促使公司总部仓库只需对店铺供货,也可以覆盖住最后一公里。
为什么会出现前置仓模式?
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一二线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,大家希望在不付出很多时间成本的情况下,保证生活的高品质。而前置仓正是在这种需求之下诞生的,前置仓是大店的规模化和小店的便利性的结合,是大和小之外的第三条道路,也就是近且全,同时又有好的品质。
前置仓模式有哪些优点?
一、及时性
前置仓模式能够加快商铺的配送,消费者下单后,都是从附近的零售店发货,可以很快送到客户手里。
二、冷链生鲜配送速度快成本低
前置仓一般都设置在靠近消费者的地方,订单配送的成本较低,速度较快。与传统方式相比,具有很大的优势。
前置仓虽然在顾客体验上有非常明显的优势,但是对于平台方来说,运营难度极大。前置仓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:
一是由于消费订单的不确定性,导致商品损耗的不确定性,同时还存在应该怎样补货的问题。
二是每一个地段的消费者都不相同,在品类运营和价格运营上差异很大,复杂度极高。
哪些企业适合采用前置仓模式?具有哪些风险?
无论前置仓模式如何,就目前新零售市场来看,经过各家摸索,目前前置仓模式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。面积大约在300平,SKU数量在1500上下,覆盖三公里范围,一小时送达,自营配送,这几乎是现在前置仓比较主流的配置。除此之外,生鲜作为前置仓的核心品类这一点,各家都无异议。
如果要采用前置仓模式需要先考虑这三个问题:
问题一,前置仓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?是算法还是商品?
前置仓起步于生鲜电商,玩前置仓的电商包括每日优鲜,都在强调算法大数据对于选品和补货的重要性。但是对于生鲜这样一个高频刚需品类,里面又包括不同的细分品类,那么算法本身究竟能不能支撑起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,特别是在前置仓的数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,这还是需要验证。 除了算法,其实商品本身也依旧是前置仓的核心竞争力,这个观点也是每日优鲜等电商所强调的。因为前置仓本身不是一项服务,而是一个整个从采购到销售的链路,商品力自然是竞争的最大差异点之一。
问题二,前置仓的争夺会不会提高物业成本?
前置仓之所以流行开来,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前置仓的前期投入较开门店要低很多,特别是一二线城市。其仓的投入为刚性成本一次投入,随着规模的增加可以摊薄。
但是,现在开前置仓的人越来越多,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人口密集的小区,可满足前置仓条件的铺位也终究是有限的。这种争夺会不会导致前置仓自己的成本也水涨船高?最终失去了低成本这一最大的比较优势?
问题三,前置仓如何面临超市到家的竞争?
前置仓的竞争对手是谁,一般认为是社区生鲜店以及便利店。这个模式的初衷,本质上也是对社区业态的降维打击,社区店的问题在于面积小、商品有限。前置仓模式恰恰可以利用庞大的商品库来进行调配,扩充可卖商品的数量,发挥长尾效应。
但是,前置仓还未发育成熟,一个新对手却出现了,那就是超市与各种外送平台(主要是美团、饿了么,京东到家)的合作,延伸出来的到家服务。这一轮到家服务与第一轮O2O热潮的最大不同,在于市场配套先于需求存在,即成熟的TO C配送平台已经渡过生死线,并且形成了寡头垄断格局。在这种情况下,到家服务的发展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。而超市自身的海量商品,使得前置仓模式的长尾效应碰到了真正的对手。